旧时代末的远行

图片来源:NASA 官网

打算出门的时候收到《火星纪事》,于是打消出门念头趟回床上读了百来页。情节发展到地球人的舰队第四次探访火星时星球上只剩下文明遗迹。有因为忧心火星被破坏成第二个地球、要保持文明遗迹本来样子的队员宁愿杀掉同伴。大概作者并没有打算给火星什么特别的戏份,所以读到一半的感觉跟阿凡达、跟所有文明冲撞、殖民、去发现新大陆的故事里担忧大概相通。

好的故事总需要一个不那么容易去到的时空,所以新年代的主人公需要更遥远的距离考验(比如新海诚《星之声》)。听起来太阳系已经快要被嫌太近,因为毫不知情的爸爸会在去外婆家的路上跟我讲到 Mars One 被怀疑是不是可靠,在青岛的的士上对着手机找饺子店也会收到电波传来的载人火箭发射的倒计时新闻,而谷歌的专家说2045年奇点时代要到来——如果谈到奇点时代之后的事情,我会忍不住想到自己的偏好——没有疑问,我是笨拙的、低能的肉体感觉依赖者,不同颜色的果味啤酒都要尝上一口,二十年来最信任的是鼻子里的感觉细胞。

据说因为信息传播太便捷,远游中未知、不同和不确定的那部分乐趣早在每一个人掏出 Lonely Planet 的时候就被已经被削掉大半。而现在大概我们面临的迷茫要更深沉一些——意义在一个角落一个角落地坍塌。几分钟的车程就可以买到的异国商品,或是点击播放就能获得的网络课程多多少少让远行的投资显得不那么划算。好在我还可以用体验来安慰、说服或鼓励,因为亲历仍然可以刺激到旅行者的神经——就好像我不会忘记在费瓦湖边慢跑时扬起的尘土或者鱼尾峰日出的颜色。

但动机或者远不止此,我猜世上的人总是懒的,不能忍受在熟悉的桌前堆积小腹的脂肪,又差劲到没法在站惯了的窗边保持亢奋的好奇心。要摆脱厌倦带来的低落,或长或短的时间之后,总会有换份职业、定个目标、找个爱好、开个新副本的需要。而程度深些,就有人需要搭上西飞的航班,在不同气候之下融入奇怪的习俗,用新语言里体会情绪、表达思考,换上不同的衣服演另外的角色、适应不同的规则和评分体系。再往前一步,想要穿过茫茫,跨越黑暗、降落在新的星球也只是人之常情。(于是写给法学院新生的指南叫 Planet Law School 也就不奇怪了)。

从前的学长从重庆顺流而下到武汉的兴奋,大概需要我越过大洋才能有,而往后的难度只会蹭蹭上涨。为此我应该感谢自己没出生在再晚几十年时候,然后开心地接受自己的不自由——因为需要我解决问题、花费时间、下定决心才能去到的地方、体味的感觉、碰到的人还足够多。再往后一点,或许每一个场景、每一处景观、每一个维度、以及它们带来的情绪和感觉,连同其中包含的随机和变化都会被精确地记录下来,然后完整而精确地传送到数字化的个体。

而我并不打算做旧时代的遗民,只想赶在细微的感觉差异还没有来得及被数字化的年代,让脆弱的肉体里迟钝的感觉神经再伸长一点——到另一个半球,或者另一个星球。